运输对发展经济、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,现代的生产和消费,就是靠运输事业发展来实现的。只要对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,就可看出运输在创造高水平经济活动中的作用。在发展中国家,生产和消费通常在空间上非常接近,大量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,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。随着廉价、便利的运输服务的出现,整个经济结构逐步朝着发达国家的结构演变。人口向城市中心转移,导致大城市的产生,生产的地域限制、产品的种类限制逐步清除,居民的物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。更具体地说,就是高效、廉价的运输系统促使市场竞争加剧,带来生产中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以及产品价格的下降。[2]
(一)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
按物流的概念,物流是“物”的物理性运动,这种运动不但改变了“物”的时间状态,也改变了“物”的空间状态。运输承担了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任务。运输是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,运输再配以搬运、配送等活动,就能圆满完成改变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。在现代物流观念未诞生之前,甚至就在今天,仍有不少人将运输等同于物流,其原因是物流中很大一部分责任是由运输担任的,是物流的主要部分,因而出现上述认识。
(二)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
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行。马克思将运输称为“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”,是将运输看成生产过程的继续。这个继续虽然以生产过程为前提,但如果没有这个继续,生产过程就不能最后完成。所以,虽然运输的这种生产活动和一般生产活动不同,它不创造新的物质产品,不增加社会产品数量,不赋予产品以新的使用价值,而只变动其所在的空间位置,但这一变动却使生产能继续下去,使社会再生产不断推进,所以将其看成一种物质生产部门。
运输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,表现在以下两方面:①在生产过程中,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,没有运输,生产内部的各环节就无法联结;②在社会上,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继续,这一活动联结生产与再生产,生产与消费的环节,联结国民经济各部门、各企业,联结着城乡,联结着不同国家和地区。
(三)运输可以创造“场所效用”
场所效用的含义是:同种“物”由于空间场所不同,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,其效益的实现也不同。由于改变场所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使用价值,最大限度提高了产出投入比,这就称之为“场所效用”。通过运输,将“物”运到场所效用最高的地方,就能发挥“物”的潜力,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。从这个意义来讲,也相当于通过运输提高了“物”的使用价值。
(四)运输是“第三个利润源”的主要源泉
第一,运输是运动中的活动,它和静止的保管不同,要靠大量的动力消耗才能实现这一活动,而运输又承担大跨度空间转移任务,所以活动的时间长、距离长、消耗也大。消耗的绝对数量大,其节约的潜力也就大。第二,从运费来看,运费在全部物流费用中占最高的比例,一般综合分析计算社会物流费用,运输费在其中占接近50%的比例,有些产品运费高于产品的生产费。所以节约的潜力是巨大的。第三,由于运输总里程大,运输总量巨大,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输合理化可大大缩短运输吨公里数,从而获得比较大的节约。